森宝网络

史学家评论明朝亡于万历,万历皇帝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明王朝灭亡?

  史学家评论明朝亡于万历,万历皇帝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明王朝灭亡?

  ·

  事实上万历继位的时候,他接过的大明还真是张好牌。一方面他爹的隆庆新政小有成效,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强军计划也在稳步进行;另一方面,嘉靖时期长达十几年的党争已经结束,朝廷政局相对稳定。可以说只要万历继续他爹的步伐,大明就有机会改变这个衰败的局面,从而真正完成中兴。

  然而历史总是这么绝情,偏偏万历就是个独裁者、控制狂,当然也是被他老师张居正和他妈李太后逼得。万历十年之后,他终于体验到了亲政的快感,原本也是想大有一番作为,只是这个前提是所有的文武官员都要听他的话,可是事实却是比他还有思想的文官们拒绝乖乖配合。于是一场关乎皇帝面子和文臣道统尊严的斗争就开始了,而引发这场斗争的,就是被后来史学家称为“争国本”的事件。

  

史学家评论明朝亡于万历,万历皇帝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明王朝灭亡?

  万历十四年(1586年),皇帝欲立郑贵妃的儿子作太子,这就引发了坚持道统的人的反对,有反对自然也就有给皇帝做舔狗的,于是乎道统派和皇帝派展开了长达6年的争斗,终于在万历二十年,皇长子的太子位得到了保障。但是这场被掀起的群臣乱斗却没有因此而终止,朝中大臣开始纷纷站队,形成了地域派系,即齐、楚、浙三党,其中以浙党实力最为强大,三方实力你争我斗,而在争国本中身心俱疲、心灰意冷的明神宗却拒绝在站出来稳定朝局,而且隐居深宫,意图学他爷爷嘉靖那样利用一派臣子来制衡另一派臣子以实现自己的权御之术。不过长达十几年的党争只是让国家机器空转,有效的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最后官员抱团导致一系列的吏治腐败,在经过了万历三大征之后,大明的国库已经空空如也了。

  为了弥补空缺,皇帝决定征收矿税,他派出宦官去各地考察,而事实上,这些被委以重任的小阉人们并没有认真工作,而是直接奔向富庶的江苏(南直隶)去横征暴敛。江南百姓自然忍无可忍,他们组成市人团体去和朝廷作斗争,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有文化有抱负的读书人开始聚在一起讲学论政。万历三十二年,宋代的东林书院在无锡被重建,而聚在一起这帮人就成了后世所谓的东林党。长期在野的观察,让东林党具有朝臣不具有的眼观,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可以办实事。但是如果想实现抱负,就必须加入党争这个游戏。很快,万历年间的党争在东林党加入后迅速达到高潮。

  关于太子地位的稳定,后续还有庭击案,这事落到臣子嘴里,就又成了斗争的导火索。这次,站在道统这边的是东林党,而做舔狗的则是浙党。齐楚两党自然希望东林党消灭浙党,于是在一旁给东林党稍稍帮忙,但是东林党很“独裁”,他们要的是独揽朝局,这就使得有些人虽然很有能力但不是东林党,于是乎就被清除了官场。1618年开始,明金战争打响,辽东战事不断吃紧,朝廷这边还在争得热火朝天,而一旁的万历却只是默默地看着这把火越少越大,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很快,身为楚党的熊廷弼成为党争牺牲品后,大明基本丢掉了辽东。同时,东林党在斗争中节节胜利,到最后,练万历也必须妥协了。

  从上面这些事态的发展状况来看,万历坑就坑在妄想独裁,却引发党争,意图利用党争驾驭群臣,却没有嘉靖那两下子(就算有,也是折腾朝局),到最后自己和文臣两败俱伤,还弄得周边烽火四起,国家衰微,已经出现了灭亡的趋势。

  如果万历能想隆庆那样和大臣好好合作,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或许若干年后,就有了动藩王这个红线的资本了,如果这样走的话,大明方可重现生机。

  ·

  我认为,明朝亡于万历的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另一方面,万历年间在军事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对于万历朝前期的政绩要给予认可,但是也要看到在中兴之下,却隐藏着帝国灭亡的不稳定因素。

  其一,就是文人误国的典范——东林党。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并逐步形成了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而阉党与东林党的党政,也最终动摇了明朝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二,万历三大征,即万历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场战争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达到了巩固了明朝边疆稳定,使朝鲜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终目的。可是这三场战争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同时,辽东的后金努尔哈赤再此时获得喘息之机,开始积蓄力量,对抗明朝。

  其三,就是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后金,在万历年间迅速成长为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并在明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战役后,彻底改变了与明朝辽东守军的攻守态势。

  其四,明朝在万历年间已经进入小冰河时期,旱灾频繁、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极大的加重了朝廷负担,并且民动、民变不断,并最终演变成为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其五,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行为以及在立储问题上的反复,使得明朝在万名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后,开始朝野的纷乱和衰亡。

  综上所述,万历所面对的有天灾、有人祸、有内忧,有外患,多重因素交织在了一起,最终导致了明朝政局的崩塌,至于有没有什么措施,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张居正多活几十年,才能将这些问题补救吧,所以万历要怪·,就怪张居正死的太早了。

  ·

  

史学家评论明朝亡于万历,万历皇帝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明王朝灭亡?

  感谢相邀!我觉得“明朝亡于万历”这句话不太严谨,应该如清人所说的“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要放到整句话里来理解。万历皇帝一朝应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前十五年万历中兴,后三十三年明朝正式进入灭亡的的快车道。我们就从这两个阶段着手分析一下:

  明朝从嘉靖朝开始,大臣为了争夺首铺之位,文官集团拉帮结派,开启了党争,以至于在万历、天启年间愈演愈烈,为明朝的衰落打下“基础”。

  万历皇帝登基后的前十五年,由于万历年幼,首辅张居正辅国,万历皇帝及太后对张居正信任有加,大力支持,国家大事悉数出于张。张居正在位期间,对明朝各种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万历帝严加管理、督促学业。张居正推行的富国强民政策,使得明中叶以来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得到一些缓和,万历朝的这前十年史称“万历中兴”。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还是比较勤政,整个国家也在正常发展的轨道上。但是,这样的勤政只持续了五年,便转入下一阶段了。

  到了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逐渐开始进入沉迷酒色、身体每况愈下的状态,前期的勤政似乎一夜之间被抹去。迅速开启了与外界隔离三十多年的闭关模式,由于万历的怠政,国本之争开始出现,不批奏折、不见大臣,使后期官员缺员达三分之二还多。

  万历后期经过“哱拜叛乱、杨应龙叛乱及援朝抗倭”三大征及“萨尔浒之战”后,明廷财政赤字不断膨胀,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万历二十年开始,明政府进行了援朝抗倭的战役。七年的援朝抗倭终表面看起来是胜利了,但是明朝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因此,明朝的灭亡确实是从万历后期开始的。

  万历能采取哪些措施可避免明朝的灭亡呢?

  1、张居正死后,不应废除新政;

  2、三大征深思熟虑;

  3、萨尔浒之战不败,万历用人得当;

  4、励精图治、勤政上朝。

  重用魏忠贤,或可绵延大明一百年;先重用魏忠贤,再培植一忠臣,改革朱氏子孙俸禄制度,或可绵延大明一万年

  治国就是治吏。万历要么效仿他爷爷嘉靖,让大臣们斗来斗去,自己做裁判,选最有能力的担任首辅,自己只需驾驭好首辅即可。要么学习他爹,重用宦官,监督制衡文官集团,这样国家的权力架构都比较稳定。

  万历最不该的不是三十年不上朝,而是他纵容文官,又不重用宦官,又因张居正擅权之故,选用弱势内阁,权力失衡,文官内部党争不断,内耗不止,无法自拔,遇到点内忧外患,局势就无法控制,亡国自也不可避免。说明亡于万历是有道理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女装_时尚女装_连衣裙_服装搭配-森宝女装网 > 史学家评论明朝亡于万历,万历皇帝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明王朝灭亡?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